
2025年8月12日,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式拒绝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的“净零排放框架”(Net-Zero Framework,简称NZF)提案,并威胁将对支持该提案的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这一强硬立场在全球航运业和气候治理领域引发强烈震动。
美国政府的强硬立场与反对理由
美国国务院、商务部、能源部及交通部罕见地发布了一份联合声明,正式宣布特朗普政府拒绝IMO的“净零排放框架”提案。声明将该框架定性为“不负责任的联合国组织向美国人征收的全球碳税”,并强调该框架将“不合理、不公平地加重美国负担、损害美国人民利益”。
经济利益保护是美国反对的核心论点。美国政府认为,该框架要求船舶使用“全球尚未大规模供应的昂贵燃料”,这将直接推高能源、航运及邮轮旅游等行业成本,最终转嫁给美国消费者。此外,美国指责该框架“方便地使中国受益(conveniently benefit China)”,并认为框架排斥了美国产业占据领先地位的低排放选项,如液化天然气(LNG)和生物燃料。
主权与多边主义冲突是更深层次的矛盾。特朗普政府一贯坚持“美国优先”政策,对任何可能限制美国主权行动自由的国际协议持怀疑态度。这种立场与特朗普政府此前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决定一脉相承,体现了其对国际环境协议的一贯抵触态度。
IMO“净零排放框架”的内容与意义
IMO的“净零排放框架”代表着全球航运业减排历程中的里程碑式突破。该框架于2025年4月11日在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第83届会议上获得初步批准,旨在落实《2023年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设定的目标,在2050年前后实现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框架的核心创新在于其双轨制减排机制,即“燃料温室气体强度标准”(Greenhouse Gas Fuel Intensity,GFI)与“碳定价与合规机制”的结合。GFI标准要求逐年降低船用燃料的碳排放强度,船舶需每年报告实际排放数据,并与设定的目标值对比。碳定价机制对超标船舶征收罚款,分为两级:若未达直接合规目标(一级赤字),需支付100美元/吨CO₂;若未达基础目标(二级赤字),则需支付380美元/吨CO₂。
“IMO净零基金”是协议最具创新性和争议性的部分之一。该基金旨在通过碳定价收入缩小零排放燃料与传统燃料的成本差距,资金分配重点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落地。
国际社会的反应与立场分歧
美国拒绝IMO“净零排放框架”并威胁报复支持国家的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强烈反响,各国政府和利益相关方迅速表明了各自立场。
欧盟国家作为气候行动的长期倡导者,对NZF持明确支持态度。尽管欧盟最初主张更为激进的直接碳税方案,但在谈判过程中转向接受新加坡提出的“双层机制”妥协方案,以确保协议能够获得通过。
中国、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NZF谈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两国提出的方案实际上成为谈判的基础框架。这些国家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成功将灵活合规机制纳入最终协议。
行业利益集团的分化同样显著。代表全球80%以上商船船队的国际航运公会(ICS)坚定支持NZF,认为这是为行业提供脱碳确定性的必要举措。然而,美国的某些航运和能源利益集团对NZF持反对态度,认为其将损害他们的竞争优势。
潜在影响与未来展望
美国拒绝IMO“净零排放框架”并威胁报复支持国家的决定,其影响范围远超航运业本身,可能对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国际贸易格局和地缘政治关系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对全球航运业的影响
NZF若最终获得通过,将彻底改变全球航运业的运营模式与投资方向。框架设定的严格排放标准和碳定价机制会显著提高传统化石燃料的使用成本,迫使船东加速转向低碳替代燃料。然而,美国的反对立场引入了巨大的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延缓投资决策。
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冲击
美国的反对立场对多边气候治理体系构成严峻挑战。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和历史累积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国的态度直接影响国际气候合作的有效性。这种立场可能鼓励其他不愿承担减排责任的国家效仿,削弱全球气候行动的集体雄心。
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IMO框架争议已成为美中战略竞争的新战场。美国公开指责NZF“使中国受益”,反映了两国在绿色技术领导权上的更广泛争夺。这种将技术标准政治化的做法,可能使航运减排这一本应基于科学和经济考虑的议题被地缘战略考量所主导。
未来,围绕IMO净零框架的博弈可能朝多个方向发展。无论事情最终发展的走向如何,NZF争议都已凸显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深层次挑战:如何在尊重各国主权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应对跨国界环境问题。这一案例可能为其他难减排行业(如航空、重工业)的未来治理提供重要借鉴。最终,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可能需要超越短期国家利益的计算,构建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的全球治理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