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1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循环经济法》(Circular Economy Act,简称CEA)公众咨询文件,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反馈期将持续至11月6日。这一法案的推出标志着欧盟在构建统一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旨在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确保高质量、可验证的再生材料供应充足,增强欧盟在经济安全、战略韧性与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基础,并支持其脱碳与绿色转型战略目标。
背景:资源安全焦虑与政策碎片化倒逼转型
《循环经济法》的出台,是欧盟在资源安全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长期努力的结果。近年来,欧盟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整体进展仍低于预期。2023年,欧盟的材料循环率仅为11.8%,远低于其设定的2030年24%的目标。这一缓慢的进展背后,是欧盟面临的多重挑战。
首先,欧盟高度依赖进口初级原材料,尤其是在高科技与制造业关键领域,这使得其在资源供应上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例如,欧盟对稀土、锂、镍等关键原材料的进口依赖度高达80%以上,这不仅影响了其经济安全,也增加了供应链中断的风险。
其次,现有的循环经济模式未能有效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生材料的广泛应用。尽管欧盟在废弃物管理方面制定了多项政策,但各成员国之间的标准不一,导致回收、设计、贸易等环节脱节,制约了循环经济的系统化落地。
此外,再生材料成本偏高、缺乏市场信任,企业和消费者缺乏采纳意愿,导致再生材料的市场推广面临挑战。例如,再生塑料的价格通常比原生塑料高出20%至30%,这使得企业在选择材料时更倾向于使用原生材料。
因此,欧盟亟需通过立法,构建统一市场机制,提升再生材料的供应质量与市场吸引力,推动绿色经济从“点状试验”走向“系统升级”。CEA的出台,正是欧盟在这一背景下采取的关键行动。
核心内容:聚焦电子垃圾与再生材料市场
《循环经济法》的核心内容围绕两个主要支柱展开:一是聚焦电子废弃物管理升级;二是建立二次原材料单一市场。
电子废弃物管理升级
电子废弃物是欧盟增长最快的废物流,年均增长率超过2%,但回收率却低于40%。这一现状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CEA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电子垃圾的收集和回收率,确保电子垃圾中的关键原材料得到高效回收和再利用。
首先,CEA要求提高电子垃圾的收集率,确保所有电子设备在报废后能够被妥善回收。为此,欧盟将推动建立统一的电子垃圾收集系统,要求制造商和零售商承担更多的回收责任。
其次,CEA强调提高电子垃圾中关键原材料的回收率。例如,稀土、锂、镍等关键原材料在电子设备中广泛使用,但目前的回收率极低。CEA将通过技术标准和经济激励措施,推动企业采用更高效的回收技术,提高这些关键原材料的回收率。
此外,CEA还要求制造商在产品设计阶段考虑可回收性和可拆解性。这意味着未来电子设备的设计将更加注重模块化和易拆解性,以便于回收过程的高效进行。例如,制造商需要在产品设计中采用标准化的螺丝和连接件,避免使用胶水等难以拆解的材料。
建立二次原材料单一市场
CEA的另一个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二次原材料市场,确保再生材料的质量和可追溯性,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为此,CEA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打通再生材料合法化通道,简化和扩展生产者责任延伸计划,提高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首先,CEA将改革“废转非废”标准,确保再生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目前,欧盟的“废转非废”标准较为复杂,导致再生材料在市场上的接受度较低。CEA将通过统一标准,简化认证流程,提高再生材料的市场信任度。
其次,CEA将推行数字化延伸生产者责任(EPR)制度。通过数字化手段,企业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生产到回收的各个环节都能实现透明化和可追溯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也能增强消费者对再生材料产品的信任。
此外,CEA将设定公共采购的绿色标准,带动市场需求,促进再生材料的使用。政府和公共机构在采购商品和服务时,将优先选择可回收、耐用、再生原材料含量高的产品。这一措施将为再生材料市场创造稳定的市场需求,推动企业增加再生材料的使用。
最后,CEA将统一认证体系,消除成员国间监管碎片化与市场壁垒。通过建立统一的认证体系,确保再生材料的质量和可追溯性,企业可以在整个欧盟范围内自由销售其产品,无需担心不同成员国之间的标准差异。
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
欧盟《循环经济法》的实施将对中国企业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电子电器、汽车、电池、包装等行业。中国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和市场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以应对新的法规要求。
产品设计与生产
首先,中国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阶段考虑易拆解、可修复、可升级,延长使用寿命,减少报废。在电子、汽车、电池、包装等产品中主动提高再生原料比例,特别是欧盟高度关注的关键原材料。例如,企业可以在产品设计中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用户自行更换损坏的部件,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其次,中国供应商将被要求提供全生命周期追溯数据,对接产品数字护照(DPP),确保产品的可追溯性和环境友好性。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建立内部环境数据采集和建模机制,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报告(材料回收比例、再生材料含量、碳足迹、环境足迹等),并推动产品数字护照建设。
供应链管理
再生材料出口企业也需要确保再生材料的质量和合规性,提供完整的合规溯源和认证报告。企业需要在供应链层面加强管理,确保原材料的来源合法、质量可靠,推动供应链的绿色转型。例如,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投资研发更高效的回收技术,提高再生材料的质量。
此外,中国企业在欧盟的投资和项目机会可能会受到限制,需要更加注重本地化经营和绿色就业创造。企业需要提前了解和适应欧盟的法规和标准,确保投资项目的合规性。例如,企业可以在欧盟设立研发中心,与当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符合欧盟标准的绿色技术。
市场策略
EPR 责任将逐步对中国制造“原产追责”。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电动工具、电子设备将纳入更严格的 EPR 责任制度。企业需要在欧注册责任代表、支付回收费用、提交年度报告等,参考德国电器法、法国 EPR 体系。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考虑 EPR 责任,确保产品的可回收性和环境友好性。
此外,企业需要在市场策略上进行调整,积极开拓绿色市场。随着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增加,企业可以通过宣传其产品的环保性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企业可以在产品包装上标注再生材料的使用比例,通过绿色认证来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
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塑形”
面对欧盟《循环经济法》带来的挑战,中国企业需要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塑形,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升级和资源优化,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制度层面
在制度层面,中国可以推动政府机关尽快完善国家级循环经济立法,完善CEA立法补充,引入强制性全生命周期管控条款。推动商品环保标签制度,例如强制标注“再生料含量”。构建国内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循环经济标准的制定,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产业层面
在产业层面,企业需要加速绿色制造与生态设计,开发可维修、可拆解、可回收的产品。加大对生命周期评估(LCA)、绿色设计标准的扶持。培育绿色制造“链主型企业”,打造全球级绿色产业集群。推动供应链绿色转型,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原材料的来源合法、质量可靠。
资源层面
在资源层面,中国需要构建战略性再生材料保障体系,提升废弃物分类与回收深度。强化再生料质量管控与溯源。加强再生资源贸易监管,防止战略资源外流。企业需要加强再生材料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再生材料的质量和性能,降低再生材料的成本,提升再生材料的市场竞争力。
展望未来:全球绿色规则博弈,中国不能缺席
《循环经济法》不仅是欧盟内部的制度变革,更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绿色贸易与资源治理的“模板”。对于身处全球最大循环回收市场之一的中国而言,不能只是“规则接受者”,更应努力成为标准制定者与产业引领者。中国企业需要积极应对CEA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推动自身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完善国内政策、加速产业升级、加强资源管理,中国企业不仅可以在欧盟市场保持竞争力,更可以在全球绿色经济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中国企业而言,CEA既是必须跨越的合规“高墙”,更是通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的“阶梯”。主动应对者将在未来的全球绿色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